《科学中国人》2006年第十二期(2006年12月31日 蒲柏炎 白杨)
魂系祖国十年 一朝厚载归来
――记纳米材料喷涂领域先驱、国际知名学者王铀教授
王铀 教授,1954年生于黑龙江省五常县,于1974年入哈工大学习, 1989年获哈工大工学博士, 1991年清华大学博士后出站被评为副教授,1993年任北航教授,1994年-1995年在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任访问教授,1995年-1997年在美国标准技术研究院(原国家标准局)任客座科学家;1997年-1998年在美国南方公理大学任高级研究员。1998年-2000年在美国纳米材料集团任高级工程师兼项目经理。2001年至2004年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任访问教授。2004年作为引进人才回到哈工大,被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言
树林可爱,虽深暗而黑远, 但我已决意信守我的诺言, 在我睡前还有许多路要赶, 在我睡前还有许多路要赶。
2004年,游历海外十载的国际知名摩擦学家,表面工程专家,纳米材料热喷涂领域开拓者之一,稀土元素用于热喷涂和激光表面改性领域的第一人――王铀教授厚载十年之硕果而荣归母校故国!
历史将这一天定格!
孜孜不倦,潜心攻克难题 自打儿时起,王铀就梦想着长大成为工程师或科学家。虽经十年动乱,未改人生信念。他一直不曾停止过将梦想成真的努力,终于圆了儿时梦。
王铀教授从事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材料摩擦学和纳米表面工程学,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包括:(1)热喷涂纳米结构陶瓷涂层;(2)热喷涂纳米结构固体自润滑复合材料涂层;(3)纳米合金化改善金属间化合物室温脆性。他曾参与起草《在中国设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的建议》,并通过译诗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王铀教授在其研究领域内已发表科研论文150余篇,并获批多项美国和国际发明技术专利。数十篇文章为SCI收录,同行在国际杂志引用200余次。
他在出国前就已取得了多项具有创见性的科研成果,如给出了直接证据证实了球形磨损颗粒是磨损表面局部熔化所形成的熔滴凝固而成,从而解决了国际上长期悬而未决的一个难题;证实了磨损表面生成非晶态,结束了摩擦学界长达二十年的争论;建立了摩擦表面层温度场模型,并对红外热象测温结果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结果拟合理想,使摩擦温度测算更接近真实;在稀土元素表面改性方面所做的开拓性工作,使材料表面耐磨抗腐蚀性能大幅度提高,更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好评。
出国以后,他又在如下课题上取得了硕果,其中包括:热喷涂纳米结构陶瓷涂层;热喷涂纳米结构固体自润滑复合材料涂层;纳米合金化改善金属间化合物室温脆性。
王铀教授在美国期间研究开发的热喷涂纳米结构氧化物陶瓷涂层,被美国海军誉为一种革命性的新涂层,是目前世界上在该领域首次成功获得应用的钠米技术.与传统陶瓷涂层相比,该红纳米陶瓷涂层的韧性、结合强度、抗热震性能高1―2倍,耐磨性能高4-8倍。2000年,这种纳米结构热喷涂陶瓷涂层技术已通过美国海军技术标准1687A,获得了美国海军应用证书并被广泛应用于军舰。潜艇、扫雷艇和航空母舰设备上的数百种零部件。这是热喷涂纳米结构涂层在世界上首次获得实际应用,该技术被美国海军称之为一项革命性的先进技术。2001年,该技术获得被美国媒体誉为“应用技术奥斯卡奖”和“研究发明诺贝尔奖”的世界研究开发百项奖和美国国防部“军民两用研究开发技术奖”。
锲而不舍,敢于挑战权威
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王铀教授已在摩擦学和表面工程这两个研究方向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通过一系列具有创见性的成果,奠定了相当的学术地位。
他的研究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研究微观,注重动态; 锲而不舍,敢于挑战; 系统深入,自成体系; 求师问友,共同攻关; 辩证思维,综合分析; 乐于开拓,不断创新; 甘为人梯,提携后人。
王教授不仅在学术上潜心研究,对待教育工作也是孜孜不倦,诲人不倦。他曾以自己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对一个好的导师要求,导师要在大的方向上把好关,别让自己的学生枉走弯路;导师要放手让博士生去尝试他们自己提出的创造性的想法;导师要为人师表,树立榜样,引导博士生,在做学问的同时,首先学会做人。
不仅如此,王教授还主张在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加大对知识产权的拥有,他呼吁一定要加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他认为:可适当地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加强各高校与生产第一线的联系,尽可能迅速地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建设!
王教授指出:中国材料学界的材料表面工程,如纳米表面工程,不能仅仅满足于在材料表面进行修复,即从事再制造工程,而一定要注重对材料进行表面工程设计,挖掘出材料新的潜能,使材料的性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原来的被动转为主动。要打造新的表面工程设计领域,进一步推动材料事业的发展!
厚载而归,难舍故国之情
故土情结是一种难以说清、难以割舍得东西,而母校情结就更是如此了。因为母校有老师,有同学,因为母校给了你终生受用的宝贵知识财富。王铀教授对自己的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有着难以言说的情结。他曾在国内五所高校学习工作过,在三进三出哈工大之后又选择四进哈工大,落脚哈工大。
在国外十年间,王教授时刻关注母校发展变化,有机会就到哈工大的网站上浏览一下。每到年节都和老师或同学通电话聊一聊。就连写论文发文章也想着母校。出国以后,他一直没有离开过自己所学的专业,在材料研究领域里探索,平均每年发表4篇科学研究论文,其中70%都被SCI收录。
王铀教授是个执着的人,总不肯轻易放弃。他非常不甘心自己发明的先进纳米陶瓷涂层技术已为美国海军所用却还没有为自己的祖国所用,他之所以回国,就是希望以母校作为研究基地,使自己能为科教兴国科技强军作出应有的贡献。
虽然由于很多原因和变故,王铀教授在国外一呆就是十年多。但是这十年多时间里,他却“祖国装在心,母校常入梦”,一直心系祖国,关心国家建设,尤其关注祖国的科教兴国和母校的发展,并自觉自愿地为此作了很多的贡献。
---参与起草《在中国设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的建议》,1998年,王铀教授刚到美国纳米材料集团公司的时候,在公司董事长的授意下起草了一份给朱总理和科技部朱丽兰部长的建议信,建议在中国设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随后该董事长到北京得到了总理和部长的接见。不久后,中国设立了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
――撰写《美国的科教兴国之路》,1999年,王铀教授针对国内正进行的有关科教兴国的讨论定下写这个题目。由于要兼顾本职工作,所以他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写,耗时两个多月时间终于完成该两万多字的文稿。
赤子丹心,诗以言志载道
“金舟”系工铂教授的诗坛笔名。
在当今的网络诗歌论坛上,“金舟”这个名字颇有份量。
他从小就爱看文学作品,喜欢诗歌,尤其喜欢一些名家翻译的外国作品。文化大革命期间,金舟还是个小学生,就开始试着写一些诗歌。上大学以后,他写的诗屡在校报上刊登。取得硕士学位后,开始了他的译诗生涯。
金舟以“借他山之石,取华夏瑰宝,促中西合壁,迎诗界繁荣”作为个人的译诗宗旨,赞成“文以载德,诗以言志”的说法。
他提出:情不一定需要诗,但诗绝不能没有情;诗可以是醇酒,可以是鲜花,可以是音乐,也可以是匕首。
金舟所作的英文诗已被国际诗歌图书馆,美国诗人协会选入、[patterns of Life](生活图案,Library of Congress ISBN-0-7951-5239-6);[Whispers](私语,Library ofCongress ISBN―1―52739-460-3);[EternaI Portraits](永恒写照,Library ofCongress ISBN-0-7951―5227-2)等诗集 中正式出版发行在书店销售。其中一首英文诗“How Could I Forget”曾被国际诗歌图书馆选入33首最佳典范诗歌由专业人士朗诵录制咸CD光盘和磁带; [theSound of Poetry](诗歌之声)发行销售。
他翻译的英文诗作者达四五十人,从世界上第一任桂冠诗人到美国,英国现任的桂冠诗人,还有加拿大首位现任的桂冠诗人;从前任美国总统到初中在校学生:从大名鼎鼎的男女诗人到毫无名气的网络诗人;从美国和加拿大到英国和爱尔兰。
金舟所写的诗歌已有二百多首,被刊物发表的超过三十多首,网络上发表的也达百首左右;而他翻译的英文诗歌已有三百余首,网络上的自不必说,被各种纸刊发表的就占译作的一半,颇受网络朋友们欢迎。曾有朋友认为金舟可能成为新时代的冯至或卞之琳。
结语
王铀教授漂洋过海,潜心潜学,诲人不倦,眷念故国母校的一生,正如他所写的诗一样,传奇而坚定――
大陆漂移,海洋分离, 只有我们的心在空间中没有距离; 日月经天,斗转星移, 只有我们的爱在时间上坚定不移。
――――――――――――――――――――――――――――――――――――――――――――――――
《科学中国人》2006年第五期 44页 对话院士 科学无垠 行者无疆――记著名热能学家秦裕琨院士
《科学中国人》2006年第六期 90页 创新中国 脚踏实地 追逐梦想――记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尔德教授
《科学中国人》2006年第七期 38页 创新中国 百川汇海碧波来――记任南琪教授和他的“教育部创新团队” 《科学中国人》2006年第七期 54页 中国论坛 面向和谐社会的高等工程教育创新――王树国
《科学中国人》2006年第九期 103页 师表高悬 《科学中国人》2006年第十期 24页 对话院士 细叙沧桑记流年――访我国著名热力叶轮机械专家王仲奇院士 封底 《科学中国人》2006年第十二期 72页 创新中国 ――记纳米材料喷涂领域先驱、国际知名学者王铀教授